- 刘洋;贾冰;张桂南;
动车组仿真计算以车辆牵引特性、阻力、制动减速度等关键参数作为输入条件,根据线路情况和操作需求进行仿真计算,分析动车组运行过程中运行时分、行驶距离、能耗等指标。以往通过手动控制调速的仿真系统中,常常需要反复多次操作,存在控速不精准、仿真计算效率低的问题。文中分析了动车组各种预减速情况,利用目标距离模式曲线实现自动减速控制,并在仿真系统中进行验证。
2021年05期 v.41;No.223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5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冯永华;张振先;梁海啸;李奕潇;池茂儒;
针对动车组车轮旋修后发生车体低频横向晃动现象,通过现场调查、数据分析、仿真再现、试验验证,系统研究分析悬挂元件、踏面廓形、钢轨状态及轮轨匹配,识别横向振动特征及发生机理,并提出应对措施。结果表明:基于DIN 5573标准,采用廓形整体向轮缘侧平移的旋修方法,引起踏面接触区域斜率降低,加之与大轨肩斜率的打磨钢轨匹配,导致等效锥度降低至0.023,进而激发车体0.7 Hz一次蛇行运动,即产生晃车现象。据此,建立保持踏面廓形不变,仅针对轮缘廓形进行修复的旋修方法,及钢轨顶部-5~10 mm范围内打磨廓形斜率≤0.043的精细化控制标准,进而保证车轮与钢轨匹配锥度≥0.028,改善了LMA踏面与钢轨的接触关系。同时,完成线路试验,横向振动加速度幅值降低约60%,0.7 Hz能量集中值降低约70%,运行品质良好,有效解决了动车组晃车的问题。
2021年05期 v.41;No.223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9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曾一鸣;
为满足大坡道对动车组的运用需求,确保动车组正常工况下的运营和故障工况下的应急处置安全、高效。文中基于我国既有动车组平台,按照技术性能优、技术变动小、运用维护界面不变、经济性好的原则开展动车组技术方案研究分析,以满足经济性、自主化、统型要求。
2021年05期 v.41;No.223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9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薛军平;杜子学;文孝霞;
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结构和运行环境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运行噪声是城市交通噪声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跨座式单轨交通运行噪声源的主要构成和辐射特性,是采取有效降噪措施提高其运行品质的前提和保证。以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3号线为对象,对列车典型运行工况车外辐射噪声开展现场试验,运用时频小波变换技术和噪声能量贡献分析方法对所测噪声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列车正常运行时的主要噪声源由胎轨噪声、电机噪声和弓网噪声等构成,其中胎轨噪声的能量贡献最大,具有辐射远、衰减慢的特性,而弓网噪声受线路弓网接触状态的影响较大;在进出站或能量制动有效作用行驶工况时,电机噪声的能量贡献最大;此外3种噪声源的大小均随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而增加。
2021年05期 v.41;No.223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2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周春晓;胡德旺;刘东辉;李岩磊;杜玉亮;毛承雄;王丹;
在电力电子牵引变压器(PETT)的启动过程中,存在着启动缓慢和产生冲击电流的问题。针对PETT整流级启动过程中冲击电流产生原因和产生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整流级启动过程提出了三段式恒定电流启动策略,实现了整流级启动速度、启动电流可控,抑制冲击电流的功能。对所提出的启动策略所需启动时间进行了计算,推导了估算公式,并计算了启动电阻损耗。相比于传统启动策略,文中所提出方法在无冲击电流的基础上,能降低23%~50%的整流级启动时间。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所提出的整流级启动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021年05期 v.41;No.223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0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俞正宽;朱涛;肖守讷;阳光武;杨冰;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不同铸造缺陷下L-B型制动梁闸瓦托结构的疲劳寿命,建立了闭环的闸瓦托结构疲劳寿命分析方法。首先,根据制动梁结构的受力特点,对制动梁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到了闸瓦托结构的应力及其结构薄弱部位;然后,对闸瓦托所用材料的S-N曲线进行参数估计,推导得到了不同铸造缺陷下的闸瓦托结构的S-N曲线表达式和对应的曲线;最后,以标准疲劳载荷谱为输入,对比分析了不同缺陷状态下闸瓦托的疲劳寿命。研究结果表明:闸瓦托的疲劳寿命随着铸造缺陷的增加而降低,在无缺陷和小缺陷的理想状态下,闸瓦托接近于无限寿命;在中等铸造缺陷下,闸瓦托寿命急剧减小,对应里程约为224万km;在大的铸造缺陷下,闸瓦托的使用寿命小于100万km,低于标准规定的160万km。研究成果为闸瓦托结构的疲劳寿命预测、生产制造和检修维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工程运用指导。
2021年05期 v.41;No.223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3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贾尚帅;张磊磊;潘德阔;宋雷鸣;
为分析高速列车噪声面板的贡献度,需要对列车内噪声的来源、传递路径进行研究。文中基于某型高速列车中间车车体结构,建立了高速列车的NVH混合等效模型,仿真验证了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最后,对子系统的输入净功率流进行追踪,确定了列车车内噪声的传递路径、噪声源贡献量以及面板贡献度。结果表明:列车客室端部的噪声贡献度主要来源于内饰地板。
2021年05期 v.41;No.223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6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田朋溢;高攀;陈彪;蒋成成;董孝卿;
高铁列车车内噪声与乘客乘坐舒适度体验以及乘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密切相关。某型号高速动车组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乘务员室噪声异常,声音低沉,使人主观感知烦躁,耳膜压迫感严重,严重影响列车乘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身心健康。文中对乘务员室的异常噪声现象展开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乘务员室内部噪声在40 Hz附近出现显著峰值。通过声品质分析,该频率特征导致粗糙度高,尖锐度低,引起乘务人员主观感知烦躁。对乘务员室周围壁面振动加速度进行试验测试,依据测试结果对振动激励下乘务员室内声场进行了声学有限元仿真计算。结果表明,乘务员室40 Hz附近异常低频噪声主要是由于前后端墙、门及顶板的结构振动所致。据此提出改善乘务员室异常噪声问题的有效途径为减低相应区域的结构振动。
2021年05期 v.41;No.223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7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健;姜昭禹;谭博文;
大连中车柴油机有限公司与奥地利AVL公司合作开发了一种全新的D180-16型大功率高速柴油机。该机型具有结构紧凑、强化度高、油耗低、排放低和可靠性高等特点,采用了高压共轨、两级增压等先进技术。介绍了D180-16型柴油机的设计思路、各系统的设计方法,以及该柴油机的总体结构及主要零部件的特点。经过性能开发试验、耐久试验和型式认证试验的验证,D180-16型柴油机的综合性能达到领先水平。
2021年05期 v.41;No.223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9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斌;张澎湃;张弘;张关震;吴斯;丛韬;
在分析车轮辐板表面受力状态前提下,针对车轮产品质量中的关键指标—疲劳性能的应力监测方式开展研究。结合国内外文献讨论了疲劳应力监测方式,认为双向应变片(应变花)测量径向应力、三向应变花测量主应力的布片方式均适用于车轮疲劳试验。分析了单向片、双向片、三向片等布片方式对疲劳试验的影响趋势,采用单向应变片时试验载荷比理论值大14%左右,存在试验载荷过大引起车轮萌生疲劳裂纹的可能性,最终无法客观评判车轮本身质量是否存在问题。考虑到采用双向片测量径向应力的试验操作与车轮产品标准的相关规定完全相符,建议车轮疲劳试验时采用双向片布片方式确定试验载荷。
2021年05期 v.41;No.223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潘全章;赵春光;
轻量化设计对整车的动力学表现、全寿命周期成本及节能环保的意义越来越明显。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升,随着对于节能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轻量化无疑是未来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方向。然而,结构件的强度、刚度等特性与其材料消耗有很大正相关性。这意味着单纯通过减少材料实现减重,往往要牺牲结构强度和刚度等性能。文中借助仿生学理念,运用先进设计方法,面向增材制造生产工艺,通过等强度设计去除不必要的材料,实现制动器结构件轻量化设计。
2021年05期 v.41;No.223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3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金柱;
针对CR400BF型动车组高压箱设备放电导致的网侧过流故障无法准确判断故障位置的问题,通过增加高压系统电流互感器、增加高压控制单元电流互感器的硬件检测与软件诊断、增加中央控制单元软件诊断逻辑实现对该故障的准确定位,并通过远程无线传输系统实现故障信息的实时跟踪。
2021年05期 v.41;No.223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5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冰;
为了提高受电弓—接触网系统的弓网燃弧检测装置对紫外光信号时间特征识别的准确性,采用能设定控制紫外光时间特征的方式,设计了一套标定弓网燃弧检测装置的测试定标系统。系统主要包括氘灯紫外光源装置、可控紫外光时间特征控制器及其他辅助部件,可控时间范围从1 ms~1 000 s。根据弓网燃弧检测及定标的原理,搭建了定标试验平台并进行了相关性能测试。
2021年05期 v.41;No.223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1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周志成;刘童童;刘雪晴;
为解决重载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存在的过分相、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率低、牵引变压器负载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既有电气化铁路长距离供电改造方案,在牵引变电所设置静止无功发生器(Static Var Generator,简称SVG)动态补偿无功,延长供电距离;将既有线的Vv接线牵引变压器改造成单相牵引变压器,以便组合式同相供电装置的改造,并促进变压器容量的合理利用;在牵引变电所内设置组合式同相供电装置,补偿负序,并在全线实现贯通式供电。文中在以往牵引供电系统建模及连续性潮流计算的基础上,对SVG和组合式同相供电装置进行建模,研究其对牵引变电所馈线电压的影响,以实现对改造方案负荷过程的仿真和校验。算例分析表明,长距离供电改造可以提高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率和牵引变压器负载率。
2021年05期 v.41;No.223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志鹏;赵隽;张文轩;苏鹏;王斌;
文中对动车组3C装置海量检测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运行速度、安装车型、发生位置等多维度信息进行分析,聚焦某动车组的非工作受电弓异常升弓现象,联合动车段确认了受电弓安装状态的异常问题,并提出了调整受电弓安装角度的解决方案,为分析非工作受电弓异常升弓状态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2021年05期 v.41;No.223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1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寅虎;鲁进军;蔡亮亮;
在城轨车辆制动控制系统中,控制局域网(Controller Area Network, CAN)总线用于连接多个电子制动控制单元(Electronic Brake Control Unit,EBCU),传输包括车重、车速及制动级位等制动信息,因此实时监测城轨车辆制动控制CAN总线状态,及时排除隐患或故障,对列车的行车安全是至关重要的。文中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高速AD+USB芯片的CAN总线数据采集装置,对硬件与软件的设计进行重点阐述,并在实验室环境下搭建了装置的测试平台,对其正常与故障2种运行状态下的物理波形采集功能进行测试,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
2021年05期 v.41;No.223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3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振宏;李铁;马卫华;王波;
针对车辆的同轴轮重偏差问题,在SIMPACK中建立了具有不同轮重偏差情况的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为探究其对车辆曲线通过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首先分析其在通过三角坑激励时的动力学性能,然后分析其在随机轨道不平顺激励下是否会影响车辆的运行安全性。结果表明:同轴轮重偏差会对曲线通过时车辆的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轨横向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影响规律与轮重的偏差形式有关;同轴轮重偏差过大会影响车辆的曲线运行安全性,造成车辆脱轨,当轮重偏差从0增长到10%时,其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最大值分别增大了82%和55%,超过GB 5599-85对车辆的相关标准要求。按现有标准GB/T 14894-2005控制轮重偏差,可以满足车辆的曲线通过安全性。
2021年05期 v.41;No.223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1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河;艾天昕;
分析了影响地铁车场线接触网在无延长跨下锚时可能会出现在线岔参数方面的问题,并逐一进行了原因分析,得出了棘轮安装高度及下锚支转角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得出了相应解决办法。
2021年05期 v.41;No.223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1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家栋;
针对南京地铁4号线车轮发生的大面积迅速失圆问题,通过数年的轮对数据持续跟踪、转向架对调试验、车轮批次和硬度调查、车轮不圆与振动测试等,探讨了4号线车轮失圆的大小号车差异、径跳发展速率与轮径变化的关系、失圆形貌等,综合分析了大小号车失圆差异性的潜在原因,同时结合牵引动力学测试结果,重点讨论了轮轨振动对失圆的影响。
2021年05期 v.41;No.223 124-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2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卞荣俊;刘向宇;王成峰;王继强;
青岛地铁3号线工程车已投入使用近5 a,即将进入中大修维修修程。针对城轨工程车维修策略、维修能力以及维修模式这3个方面进行研究,结合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内的工程车中大修维修情况,以及青岛地铁的工作实际,为制定出符合青岛地铁的工程车中大修维修策略及模式指明工作方向。
2021年05期 v.41;No.223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吴萌岭;周嘉俊;马天和;刘寅虎;
长期以来,人们对轮轨黏着特性的普遍认知是,在一定量的水介质工况下,黏着系数—滑移率曲线为一条先上升到某一饱和值后再下降的曲线。文中通过试验研究,发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认知的现象:在水介质工况下对轮对施加制动,切向力与正压力的比值随着滑移率的增大,先是增大到某一饱和值后有所下降,但随着滑移率进一步的增大,该比值出现上升的趋势。
2021年05期 v.41;No.223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2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邵林;杨欣;郭奇宗;宋博洋;
对于速度400 km/h动车组的制动标准而言,最关键的指标是确定紧急制动距离。紧急制动距离的设计,受信号系统和追踪间隔等外部因素影响,同时受到基础制动热负荷,黏着、非黏着制动应用,安全电制动,新材料等因素影响。文中基于不同的配置方案,对400 km/h动车组紧急制动距离标准进行了设计,并在信号系统的限制下对其适应性进行了验证。
2021年05期 v.41;No.223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韩朝霞;李邦国;王群伟;
空气制动广泛应用于高铁车辆的制动,空气制动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行车安全。文中基于多领域的物理建模软件AMESim,针对高速列车制动系统产品,提出应用试验设计的方法进行模型优化设计。减压阀是高速列车制动系统的关键组成部件,对高速列车的行车安全非常重要。因此以减压阀为对象,以提高减压阀的稳定性及可靠性为目标,进行减压阀的试验设计。首先,提出所有可能影响减压阀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因子,通过试验设计(DOE)方法,进行全组合的参数研究,根据线性回归系数以及pareto图找出影响减压阀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关键因子;确定减压阀优化设计的目标量,以关键因子作为输入,以目标量作为输出,最终确定关键因子的值;对不可控因子进行统计学分析,验证减压阀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设计目标。
2021年05期 v.41;No.223 149-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6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左建勇;刘寅虎;丁景贤;耿晓峰;
针对高速列车制动系统故障预警与定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制动系统"三层"故障诊断框架。首先,运用"黑盒"理论将制动系统隔离,提出了制动系统服役性能演化评价的"三特征"分析方法,建立了系统级的故障预警模型。其次,构建了制动系统故障状态矩阵空间,实现了故障索引与被测信号间的映射关系,完成了制动系统的故障表征。针对制动系统故障识别中的可观测性与可分辨性,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符号有向图(Signed Directed Graph,SDG)方法的故障监测传感器配置与优化方法,建立了子系统级的故障定位模型。最后,为了进一步了解故障原因、部位和剩余使用寿命,基于加速退化/寿命试验方法建立部件级的故障诊断及预测模型。具体介绍了3个层次的研究方法和应用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为高速列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与维护提供了思路。文中所提方法也可适用于其他轨道交通诊断与维护。
2021年05期 v.41;No.223 15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4K] [下载次数:7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张兴旺;王明智;陈澍军;
研究了以Ti_3SiC_2作为润滑剂制得的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相应的摩擦性能,介绍了当前我国高速列车粉末冶金制动闸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新材料Ti_3SiC_2作为我国高速铁路制动闸片新型润滑剂的可能性及研究方向。
2021年05期 v.41;No.223 16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8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罗卓军;曹宏发;章阳;姜岩峰;温熙圆;安志鹏;李邦国;
目前国内高速动车组制动控制在列车级的减速度控制方面仍是开环控制,而在车辆级的制动缸压力控制方面则为半闭环控制。为提高制动控制精度,文中提出了高速动车组制动系统的分级鲁棒控制方法。在车辆级基于滑模控制方法开发了直接对制动缸压力进行闭环控制的滑模控制器,可在中继阀存在10%压力输出误差的情况下保持±8 kPa的压力控制精度。在列车级基于自适应控制理论提出了新型的列车减速度闭环控制算法,实时估计列车制动不确定参数,计算减速度补偿量,提高列车实际减速度的控制精度。
2021年05期 v.41;No.223 16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6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炳伟;孟永帅;梅卓民;
文中基于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的方法,建立制动钳体弹性滞后特性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制动钳体的内部摩擦阻力是影响弹性滞后量的主因。提出弹性滞后不可避免,可以通过制动初始气压、制动卸载气压和弹性滞后率来评价和控制制动钳体的弹性滞后性能指标。
2021年05期 v.41;No.223 175-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吉光;
盘形制动摩擦副间的剧烈摩擦,因摩擦热和磨损造成制动压力分布的剧烈变化,但是该处的压力无法直接试验测量,而用直接热机耦合模拟方法需要十分庞大的计算资源。文中采用序贯耦合法将影响摩擦界面的制动力、热变形、磨损因素分段计算并耦合,使得对燕尾结构和浮动结构闸片的数值模拟可以在一般工作站计算机上实现,并得出以上3个因素对压力分布的影响以及摩擦界面接触压力分布的变化规律。
2021年05期 v.41;No.223 180-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9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应之丁;樊嘉慧;吴晓倩;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铁路向重载列车发展,现有室内制动试验都是静置试验。为了保证列车在制动过程中的安全性,提出了建立基于车辆滚动制动试验台的制动试验仿真系统基本思路,为了适用于车辆制动控制,将复杂的制动系统归纳出基本数学模型,结合列车实际制动时的工况,研究不同编组列车的不同位置车辆制动特性,对该系统的控制模型进行优化与完善,建立了制动试验仿真系统控制模型,实现在车辆滚动制动试验台上,模拟列车编组中任一辆车的制动试验。
2021年05期 v.41;No.223 187-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4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周军;齐政亮;蔡田;李邦国;温熙圆;
防滑系统在装车并进行运用试验之前,可通过一系列台架试验来验证防滑系统功能和性能的有效性,以替代在操作上有难度的轨道试验,减少防滑系统的测试周期和成本。文中系统梳理了国际防滑标准对防滑测试台架的设计和验证要求,设计了防滑测试台架的系统结构,包括仿真机、轴速模拟单元、气动单元、防滑控制器等子系统,并详细分析了包括黏着模型、摩擦模型、动力学模型和试验控制模型的防滑仿真模型。文中所提出的防滑测试台架设计方案为防滑系统的研发及测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2021年05期 v.41;No.223 194-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9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