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良君;
介绍了南车集团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与奥地利AVL公司合作开发的R16V280ZJ型柴油机的研制情况,同时介绍了公司近期自主开发的R12V280ZJ型柴油机,作为R280的系列化柴油机,该型柴油机不仅主要零部件成熟、可靠,而且通过性能优化,极大地降低了柴油机在部分负荷时的燃油消耗率,能更好地满足铁路对低排放、低油耗内燃机车的需求。
2011年S1期 v.31;No.157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薛良君;滕雷昌;
主要回顾了南车集团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机车用280柴油机的开发历程,具体介绍了280柴油机在各个不同开发阶段、针对不同的需求所进行的开发和改进工作,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2011年S1期 v.31;No.157 5-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波;
针对目前国内外气缸直径200mm,单缸排量10L以上火花塞式4冲程燃气机热效率低、热负荷高、可靠性低等问题,以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240系列火花塞式燃气机(燃气主要成分为CH4)为例,简要介绍对解决这些问题进行的预燃燃烧技术研究。
2011年S1期 v.31;No.157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艳朝;梁刚;张双成;姜旭龙;王大鹏;赵永玲;魏春光;
介绍了多功能打捞支持船动力装置结构,CCFJ1600J-1柴油发电机组的总体设计结构及主要技术参数,8240ZD型柴油机、TFW1600-6同步发电机、2 000kW交流异步电动机(主推)主要技术参数,介绍了电气控制系统功能,并对软启动器的功能、结构、原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整套动力装置的试验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2011年S1期 v.31;No.157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树生;李林科;王令金;董占春;李丹;
现代柴油机设计时通过CAE分析可以对性能进行预测,对新研制的柴油机的概念设计,采用先进的设计分析技术进行整机性能模拟计算,预测了发动机的性能指标,确定了气门定时、增压器匹配方案和进、排气系统几何尺寸。通过与样机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前期整机性能计算的正确性。
2011年S1期 v.31;No.157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冯立岩;张春焕;李佳星;
对当前主要船用主机厂商的几种典型的大型气体燃料船用主机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此为依据,探讨了气体燃料船用主机的燃烧系统策略。由于大功率船用主机转速低、缸径大的特点,其燃烧系统的设计准则与工作特性与小型高速点燃机的情况截然不同。因此,大型气体燃料发动机燃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要结合大型机的基本特征,采用湍流激扰方式提高火焰传播速度,拓展稀燃极限,避免爆燃,从而达到高效低排放的目的。
2011年S1期 v.31;No.157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张成江;石志勇;唐永华;
基于美国Altronic,inc公司GTI双燃料系统、通过对16V165TE3柴油机安装各种传感器的部位及电控系统进行适应性技术改造而研制的一种双燃料发动机,并根据使用环境条件对产品性能、可燃气使用整定范围、双模式工作运行的性能对比、替代率的最大整定范围、与上层电控系统的联合控制等展开试验性技术研究,同时对双燃料运行时的燃烧、爆压、爆震、排放等性能指标也进行了实机检测,结果表明当发动机进入双模式全负荷运行时,柴油消耗率从208g/kW.h降至72g/kW.h,最大替代率为65.4%;输出满载功率完全可以达到全柴油模式工作运行时的满载功率值、无影响;排烟指标从0.91SZ降至0.18SZ,排烟指标减少80%;从而改善了发动机的燃烧,提高了经济性和排放等性能指标。为国产高速大马力柴油发动机的双燃料混合燃烧与应用开拓了新的途径。
2011年S1期 v.31;No.157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李亚平;
阐述了在内燃机设计过程中应用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进行的技术状态项目的管理、标志方法,为内燃机行业改变传统的设计理念,有效开展数字化技术状态管理提供借鉴。
2011年S1期 v.31;No.157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云静;
在分析柴油机结构设计和数字化协同设计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虚拟装配过程中的骨架传递设计信息的数字化柴油机协同设计方法,该方法是以INTRALINK协同平台为设计基础,以三维模型为数字化研究对象。并以某柴油机设计为应用背景,进行了数字化协同设计技术的实际验证。
2011年S1期 v.31;No.157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才元;
按制造年份汇编了1958—2009(52年)来我国铁路机车工业开发生产的210多种型号内燃机车的主要参数,形成了国产内燃机车的年谱表。从年谱表中可以详细了解各制造厂家历年生产的内燃机车型号、数量和主要参数,并从中可以了解我国铁路内燃机车的发展历程。
2011年S1期 v.31;No.157 51-5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秋颖;王伟才;Christoph Mathey;
针对大功率发动机和燃气机,为提高进气控制的灵活性ABB涡轮增压系统有限公司提出了一种新型可变气门正时系统。介绍了这种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设计、试验和市场应用潜力的预期。
2011年S1期 v.31;No.157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贾喜花;仲崇慧;王桂芝;
概述了国外地面机动平台动力技术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近年来国外地面机动平台动力技术领域的重大发展动向,包括高功率密度发动机开始生产应用、美国陆军规划未来20年动力能源技术发展重点、燃料电池在"布雷德利"战车上试验、外燃发动机的军事应用受到重视,探讨了地面机动平台动力技术的发展趋势。
2011年S1期 v.31;No.157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丹红;张然治;田永海;
为满足未来战争高机动性和快速部署的要求,大幅度提高柴油机的功率密度对坦克装甲车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在侧重军用领域技术的基础上,对高功率密度柴油机的各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其进展与应用情况作了简要陈述。
2011年S1期 v.31;No.157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张双成;刘艳朝;牟恕宽;
新型8240ZD/ZC型发电和船用柴油机是在240系列柴油机的成熟技术的基础之上,同时借鉴国内外成熟柴油机的先进技术开发研制的。文中介绍了8240ZD/ZC型柴油机的设计指导思想、主要技术参数、总体设计结构以及8240ZD/ZC型柴油机的台架试验情况。试验情况表明8240ZD/ZC型柴油机设计开发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现已小批量生产。
2011年S1期 v.31;No.157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董志忠;牟恕宽;
介绍了预热系统在内燃机车上的作用和重要性,分析了内燃机车柴油机低温启动困难的原因,寒冷气候条件对柴油机启动的影响。介绍了国内外内燃机车预热系统的原理和几种常用方式及我们推荐的方式,并逐项分析了预热锅炉、辅助柴油发电机组、电加热器、蒸汽加热器、热水加热器、外接热水循环、空转打温、柴油机自动打温系统、地面固定式预热站、干式冷却系统、废热储存装置、太阳能预热装置、低冻点防冻液和库房保温等各种预热方式及优缺点,并指出应当因地制宜地选取内燃机车柴油机预热方式。
2011年S1期 v.31;No.157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成香;李全武;郑圣彬;孙乐美;李治朋;
钻井平台用天然气发动是由济柴自主设计开发的,发动机的设计满足钻井平台的需求。主要对发动机的总体设计、主要技术参数、发动机主要系统和主要结构设计以及试验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2011年S1期 v.31;No.157 81-8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党永浩;
综述了当前天然气发动机燃气供给系统的作用和组成,分别阐述了该系统内各个主要器件的作用、原理和典型结构,对于不同特点的混合系统、混合器等做出对比,并对空燃比控制策略作了一些叙述。
2011年S1期 v.31;No.157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谭丕强;鲍锡君;胡志远;楼狄明;
以一台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为样机,研究了发动机燃用天然气制油(GTL)的排气颗粒数量及粒径分布规律。所用燃油分别为纯柴油、纯GTL柴油以及GTL柴油掺混比为10%,20%的G10、G20燃料。试验工况为最大转矩转速1 500r/min和标定转速2 300r/min的负荷特性试验,负荷百分比分别为10%,25%,50%,75%和100%。结果表明无论燃用柴油,还是GTL柴油或混合燃料,该柴油机排气颗粒数量随粒径变化大都呈现明显的双峰对数分布状态。其排气核态颗粒的峰值粒径在10nm附近,聚集态颗粒峰值集中出现在40~50nm之间。随着GTL柴油配比的增加,各工况下不同粒径的颗粒数量大都持续下降,其中排气核态颗粒数量明显下降,在高速高负荷下更为显著;而聚集态颗粒也较纯柴油有一定的降幅,其中G20和纯GTL柴油更为明显。
2011年S1期 v.31;No.157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施新;李斌;
增压柴油机在加速过程中存在炭烟排放恶化的现象,采用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通过改变增压器开度可以有效的改善炭烟排放,本文利用WAVE软件,在稳态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对柴油机定扭矩加速过程进行仿真,研究其炭烟排放规律并优化加速过程中VGT控制规律,以改善炭烟排放,降低燃油消耗率。
2011年S1期 v.31;No.157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春生;刘艳利;丁技峰;
从柴油机炭烟形成机理入手,分析了某柴油机黑烟较重的原因。对影响炭烟的敏感参数进行重点分析,提出了了改进技术措施,并完成了性能仿真与试验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11年S1期 v.31;No.157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林光;刘开敏;侯晓勤;周佩琴;
随着航运业的不断发展和柴油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船用柴油机废气排放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控制废气排放;对于生产柴油机的企业,按照最新的MARPOL附则Ⅵ的NOx技术规则要求于2011年1月1日起实施NOx排放TierⅡ标准,对柴油机的NOx排放控制要求很高,现主要介绍各种排放控制的方法。
2011年S1期 v.31;No.157 99-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凯;施新;
为满足未来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采用EGR和带有中冷的二级增压相结合的技术可有效降低NOx的排放。针对某6缸柴油机设计了两种不同的二级增压方案,第1种压比分配为高压级:低压级为4:6,第2种为高压级:低压级为6:4,并在各工况点对两种方案进行了EGR率和放气阀开度优化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采用EGR的二级增压系统较原单级增压氮氧化物排放显著降低,且在相同的进气压力条件下,第2方案较第1方案在发动机功率和燃油消耗率基本相当的情况下,能实现更大的EGR率,显著提高了柴油机的排放特性。
2011年S1期 v.31;No.157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冀树德;张伟;高波;杨天军;刘志刚;
介绍了现行排放法规主要实施执行的欧盟、美国和日本3大体系,分析了柴油发动机排放法规的最新动态,详细论述了新颁布法规或法规新修订内容对柴油发动机限值要求、限制对象、测试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柴油发动机及车辆排放现状及法规执行情况,分析了改善柴油发动机及车辆对环境排放可采取的措施。此外,介绍了用于认证的全球统一测试循环。
2011年S1期 v.31;No.157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1 ] - 左彤梅;秦建平;李泽胜;
国际海事组织IMO TierⅢ法规将在2016年实施,计划在排放控制地区(ECA)内推行更低的排放限值,并且要求2015年起ECA地区内的燃料含硫量降至0.1%。过去几年中研究了各种降低NOx排放的方法,比如油水乳化、空气加湿和米勒循环,然而这些方法不能经济地满足新限值的需要。如果以增压器开发为关键突破口迎接将来的生态和经济挑战,重点在于两项重要技术:排气再循环技术(EGR)和利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进行的排气后处理方法。两种技术都与增压系统有相当的关联。SCR产生效果需要一定的温度,这与燃料含硫量相关,所以可布置在增压器的上游或下游,在这两种情况下,催化剂的压力损失都必须由增压系统补偿。EGR系统对进气量影响很大,正在研究如何应对EGR率达到45%的情况。同时,因为清洁燃烧需要恒定空燃比,所以要求进气压力比更高。两级增压系统对高低压各级部件作了优化后,可适应EGR系统的特殊要求。
2011年S1期 v.31;No.157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友峰;
介绍了针对国产6 000PS机车柴油机所进行的电喷控制软件的开发和研究,描述了软件的基本架构和控制算法,进行了各种不同工况的试验,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和软件运行的稳定性。
2011年S1期 v.31;No.157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树生;李林科;杨加成;李斌;王华磊;
介绍了CAE在发动机研发中的作用,对某柴油机设计开发过程中所进行的整机热力学计算,轴系、阀系、燃油喷射系统分析,曲轴、连杆、主轴承壁、气缸盖—气缸套-机体组的有限元计算,以及水套、气缸内气侧CFD分析的计算内容和方法进行了介绍。
2011年S1期 v.31;No.157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徐春龙;
利用AVL公司的Hydsim软件建立了高压共轨喷油系统液力过程的仿真模型,对高压共轨喷油系统液力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通过研究喷油器结构参数对系统液力特性的影响,总结了其对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燃油喷射特性的影响。提出了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的改进方向。
2011年S1期 v.31;No.157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胡琰;李国岫;路方迪;高国习;
高压共轨喷油器是高压共轨喷油系统中的最重要执行部件之一,其喷射特性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发动机的燃烧过程。由于高压共轨喷油器结构复杂,影响喷射性能的结构参数众多,因此为了了解喷油器众多参数对喷射特性的影响趋势以及影响程度,找出其中影响喷射特性的关键结构参数和运行参数、弄清这些关键参数在喷油器设计中的的选取原则,对其进行仿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基于仿真模型对喷油器的关键结构参数进行变参数研究,以分析这些参数对其响应特性、喷油规律等动态性能的影响,探讨各关键参数的设计原则。
2011年S1期 v.31;No.157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胡东;李国岫;
首先运用参数化分析方法对燃烧室结构进行解析,得出5个特征参数,然后在定容积的条件下,构造出不同廓形下的变凸台系列的燃烧室。应用三维仿真软件FIRE进行仿真计算,研究了不同廓形下凸台与油束夹角之间的匹配关系。研究表明,缩口和直口燃烧室下,油束夹角为170°且采用大凸台时,指示功率最大,而扩口燃烧室中油束夹角为160°且采用小凸台时,指示功率最大。相对而言,油束夹角对指示功率的影响较大,而凸台半径在油束夹角较小时的影响较大。
2011年S1期 v.31;No.157 133-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云广;李研芳;李耀宗;尹艳君;徐春龙;蔡忠周;
对某型号的单缸机进行仿真预测计算,分析不同喷嘴凸出高度对柴油缸内燃烧过程的影响。
2011年S1期 v.31;No.157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9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骞;尹颂华;
为了使AVLBOOST软件能够更真实的模拟计算本公司生产240/275系列柴油机,并对新研制的12V240ZJH型柴油机进行性能预测。首先以16V240ZJE型柴油机为基础,在真实的试验数据指导之下,综合应用柴油机的性能知识,通过参数的调整、优化,最终得到了可靠的仿真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对12V240ZJH型柴油机进行性能模拟计算,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预测,为柴油机的研制和试验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2011年S1期 v.31;No.157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冯建涛;骆清国;陈明飞;李强;
采用GT-POWER软件对柴油机进行气缸内工作过程仿真,模拟计算柴油机在不同工况下的传热状况,通过柴油机热平衡试验对仿真模型进行了校核;研究了环境温度变化对柴油机传热的影响,并分析其变化规律,为研制对环境变化有良好适应性的柴油机和冷却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1年S1期 v.31;No.157 147-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磊;徐春龙;柳贺;韩君;
对1台4气门柴油发动机气缸内进气过程及燃油喷雾过程采用大涡模拟方法进行了数值研究。在KI-VA-3V中添加了大涡模拟程序。分别采用RANS和LES两种湍流方法对气缸内流场及燃油混合气形成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相比较RANS模型,利用大涡模拟可以得到非常复杂的三维湍流结构,还可以捕捉到不规则的小尺度涡团结构。
2011年S1期 v.31;No.157 150-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尹艳君;强永平;文明;徐春龙;李研芳;
以研究换气过程参数对其燃烧特性(滞燃期)的影响为例,说明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结合AVL FIRE软件对工作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进气参数与放热率参数的影响关系,并采用MATLAB软件实现对方程的计算与寻优的优化方法。结果证明,该优化方法是可行的,可拓展到柴油机工作过程其他参数的过程优化。
2011年S1期 v.31;No.157 15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树生;张振胜;杨加成;张月华;唐长明;
应用AVL GLIDE模拟软件分别对原柴油机及加大行程后的柴油机活塞组工作状况进行了计算,结合原柴油机成熟产品的实际运行情况,对活塞及活塞环等部件的工作状况及润滑油的消耗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回转半径与连杆长度比值λ和平均速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行程加长后忽略燃烧室差异的影响,原活塞组仍可满足新开发产品的性能要求,甚至工作状况更好,并进一步得到了产品实际试验及应用的证明。
2011年S1期 v.31;No.157 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5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葛玉霞;马胜利;王红丽;
现代发动机设计对功率密度提出更严酷的要求。在水平对置柴油机设计过程中,针对曲柄连杆机构的特殊结构形式,采用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技术,利用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结果,使用Abaqus软件进行有限元动应力计算,分析不同时刻发动机的应力分布状况,为曲轴优化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2011年S1期 v.31;No.157 162-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丕人;吴亚龙;陈银涛;杨隽;
根据TBD620V16柴油机曲轴的结构特点,对发动机曲轴动平衡力学原理及动平衡机的选择进行剖析。进行了TBD620V16柴油机曲轴不平衡量的计算,提供了一个有助于抑制柴油机振动的工程实例。
2011年S1期 v.31;No.157 16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张乐山;
从几种产生微动磨损的柴油机轴瓦装配应力校核计算入手,分析了国内轴瓦装配应力设计中传统推荐值偏小的问题,并对装配过盈的设计方法和安装应力取值范围提出了建议。
2011年S1期 v.31;No.157 170-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伟;温世杰;彭海雄;
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对某V型发动机曲轴的两种结构方案进行数值模拟,获得曲轴结构的应力大小以及分布情况,考察其结构方案的强度,为发动机的曲轴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2011年S1期 v.31;No.157 174-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小慧;彭海雄;周海涛;
通过建立配气机构运动学及动力学仿真模型,对实测的凸轮型线进行分析,在保留了原凸轮升程特性基础上,对凸轮型线的测绘数据进行逆向优化设计。通过凸轮型线优化设计,保证配气机构的动力学特性,包括气门落座速度和凸轮接触应力等参数,并保证凸轮型线的二阶连续从而保证型线的加工性。
2011年S1期 v.31;No.157 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曾壮;王艳丽;赵彤;
机体是发动机中结构最为复杂的零件,设计的工作量较大。介绍了在Intralink8.0+Pro/E WF3.0的设计平台上,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进行发动机机体三维设计的思路、步骤,并应用该方法完成了某机体的设计。
2011年S1期 v.31;No.157 18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葛玉霞;李旭东;张洁;马胜利;
研究和探讨了有限元分析方法在汽车发动机钢质气缸垫密封性仿真分析中的应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为平台,利用非线性求解方法,计算气缸垫接触压力及变形,判断其周向密封性连续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011年S1期 v.31;No.157 184-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崔毅;邓康耀;
米勒循环是降低柴油机NOx排放的有效措施。现建立涡轮增压柴油机米勒循环热力学分析模型。研究了几何压缩比、有效压缩比、空燃比、涡轮增压器效率等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规律。考虑到实际发动机的爆发压力和NOx排放限制,对发动机的性能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只有进行参数优化匹配且涡轮增压器效率较高时,采用米勒循环才能提高热效率。要降低NOx排放,同时保持原机的功率输出,并提高热效率,需要增加几何压缩比,减小有效压缩比,同时提高增压度。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涡轮增压柴油机米勒循环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1年S1期 v.31;No.157 18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7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杨浩;宁智;
对车用涡轮增压器向心涡轮级进行全三维黏性流动数值模拟,研究叶轮攻角变化对向心涡轮内部涡系产生及二次流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一定大小的负攻角可以有效改善叶轮进口段的流动,并保证叶轮的载荷和做功能力;二次流在攻角的影响下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演变过程,各种形式的二次流之间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二次流损失,二次流损失和攻角损失共同影响着叶轮主流方向上的流动损失,从本质上来看攻角损失特别是大负攻角损失应该更多的是通过二次流损失来影响叶轮内部流动损失的。
2011年S1期 v.31;No.157 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书奇;胡立峰;张俊跃;王晓春;李颂;
针对发动机高压比宽流量范围需求,作者采用两区模型性能预测,控制载荷分布叶片造型和提高自振频率等技术,开展某车用增压器跨声速离心压气机设计和试验验证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①两区模型性能预测技术可快速预测压气机特性,其结果与试验吻合较好。②控制载荷叶片造型技术可快速方便应用于工程研制,设计结果比较理想。③相同大小叶轮,改变叶轮进口直径,在保持压比和效率近似恒定的情况下,可获得不同流量范围的压气机特性。④减小叶轮出口宽度和增大扩压器收敛段长度在某种程度上可推迟发生亚声速流动喘振。⑤压比大于3后(跨声速状态),压气机流量范围会突然变窄,喘振流量会大幅度增大。
2011年S1期 v.31;No.157 197-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尚学;刘胜;黄树和;
探索了某涡轮增压柴油机排气能量中可用能的分布情况。使用GT-Power仿真软件建立了发动机的整机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得到排气系统各测点的热力学参数,采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分析和量化了发动机排气过程和涡轮膨胀过程中的可用能损失,分析了可用能损失的原因,并提出了这两个过程的耦合参数。
2011年S1期 v.31;No.157 202-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胜达;石磊;邓康耀;
进行了柴油机普通两级增压系统匹配方法的研究,建立了设计工况点匹配和其他工况点评价的计算模型。采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某柴油机两级增压系统的仿真模型,采用实测结果校核了模拟计算,在此基础上,利用模拟计算结果进行了匹配模型的考核,进一步开展了不同高低压级压比分配对两级增压柴油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通过压气机和涡轮运行特性的研究确定了最优压比分配的选择。
2011年S1期 v.31;No.157 205-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潘翼龙;王敏鸿;李友峰;薛良君;
结合可变涡轮增压技术的特点,分析了可变涡轮增压技术对机车柴油机发展的影响,指出采用可变涡轮增压技术对改善机车柴油机部分负荷性能及对提高机车柴油机适应环境条件的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最后介绍了可变涡轮增压技术在280系列机车柴油机上的开发与应用情况。
2011年S1期 v.31;No.157 210-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潘翼龙;
通过对TPR56-F33-VTG增压器与R12V280ZJ柴油机的配套,研究了可变涡轮增压柴油机对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性以及对部分负荷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可变涡轮可大幅度提高柴油机的部分负荷性能和大范围减少环境条件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2011年S1期 v.31;No.157 21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吕红卫;
介绍了6240/275ZC型船用柴油机增压器ZN270的研制情况。大连机车研究所公司针对该型柴油机的运用特点在性能、结构和维护等方面进行了增压器的设计,通过与不同柴油机制造厂家生产的此类型柴油机进行了配套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已在国内使用,对于拓展该型柴油机的应用提供了有力地支持。
2011年S1期 v.31;No.157 217-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伟才;
ABB公司为重型机车用现代的四冲程柴油机特别开发TPR系列增压器,本文介绍了TPR系列增压器主要设计特征,该系列增压器将满足下一代铁路市场高效、环保、节能和高可靠性等要求。
2011年S1期 v.31;No.157 219-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王培武;付勇;徐国辉;马丰伟;
主要从参数选择、性能匹配、结构匹配、适应性匹配、可靠性设计等几个方面,介绍柴油机与铁路起重机的配套设计方法和注意事项。
2011年S1期 v.31;No.157 22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孝;焦玉琴;郁国军;
介绍的柴油机曲轴与凸轮轴转速信号发生器采用C8051F310单片机作为中央处理器,结合转速给定采样电路、液晶显示电路、参数存储电路等方便地实现了智能化、高精度、高效率的连续可调的多齿、缺齿转速信号发生,性价比高,使用方便,在ECU开发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2011年S1期 v.31;No.157 226-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李明海;姜峰;张玉光;
通过对引进的16V265柴油机供油凸轮的测绘和计算分析,获得了其从动件的升程、速度、加速度特性,介绍了凸轮随动机构的特点。为国内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1年S1期 v.31;No.157 230-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管明华;蔡志伟;
根据机车用多缸大功率柴油机对于电喷控制系统的要求,提出了采用可编程逻辑器件扩展电喷控制通道的方案,具体讨论了基于CPU+CPLD架构的新型电喷控制单元的控制原理和实现方式。
2011年S1期 v.31;No.157 23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邢宝喜;刘宏;胡锡梅;何建湘;和龙;
PID参数的电路设计是电子调速器的核心,PID参数的整定调试,是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转速平稳运行的保证,是获得发动机最佳性能优化,提高发电品质的基础。
2011年S1期 v.31;No.157 235-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戚元涛;李大军;
阐述了中速柴油机机油消耗率的影响因素及针对这些因素可采取的降低机油消耗率的几点措施。
2011年S1期 v.31;No.157 239-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刚;
柴油机的进排气主要由气门的开闭来完成,气门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柴油机性能。因气门工作环境恶劣,所以对气门优化设计尤为重要。在气门的结构组件中,增加气门旋转机构,使气门均匀受热,减少气门与气门阀座密封面的积炭和磨损,防止漏气、卡死等现象,可提高气门与气门阀座的寿命。
2011年S1期 v.31;No.157 242-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张乐山;何志强;罗爱强;
文章对G32柴油机连杆瓦瓦背微动磨损和两个短油槽部位的周向带状局部接触磨损问题的产生原因、改进措施及实际运用考核验证结果,特别是采用中锡铝合金双层轴瓦代替铜铅三层轴瓦以消除铅汚染的实际效果作了简介。
2011年S1期 v.31;No.157 246-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强智臻;郭昌明;周海涛;辛花;
利用pro/e三维建模软件中的动态装配和包络制作等功能,实现了快速完成柴油机零件工程设计阶段的运动件与固定件之间的干涉检查。与以往传统二维干涉检查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具有运算准确、效率高的特点。因此,可以缩短新柴油机设计开发周期,避免因设计失误造成后期实物装配出现干涉的问题。
2011年S1期 v.31;No.157 250-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美琳;付振明;陈伟;
齿形链在小排量发动机上的应用较为普遍,但在高速重载发动机上应用较少,本次将针对某高速重载发动机上正时齿形链的应用情况,进行工程设计、强度计算、部件试验研究、整机试验研究几个方面的详细分析,确保齿形链系统在某高速重载发动机上的使用可靠。并为齿形链在高速重载发动机上的工程应用提供通用设计、试验技术。
2011年S1期 v.31;No.157 253-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韩晓军;李海燕;肖锦龙;刘志清;
根据和谐系列大功率内燃机车型式试验的试验数据,着重分析了能够对内燃机车运用性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柴油机关键性指标:柴油机功率、冷却系统性能、排放性能、经济性,并探讨了今后国内机车柴油机研究的工作重点。
2011年S1期 v.31;No.157 256-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梅;王君萍;
主要介绍了发动机的常规测试技术,以发动机测试中的传感器,测量设备,测试项目,通讯模式展开介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介绍了发动机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2011年S1期 v.31;No.157 260-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袁永先;王国莹;徐春龙;
针对某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在某单缸机高转速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工作稳定性差、油耗高等问题,对该单体泵、高速凸轮与电控系统,在喷油泵试验台上进行进一步高转速下的性能匹配试验,确定该电控单体泵在单缸试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适用的高转速范围、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单缸机下一步的性能匹配试验提供支持。
2011年S1期 v.31;No.157 263-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郁国军;焦玉琴;王孝;傅文林;范燕朝;
通过6缸泵喷嘴柴油机控制器在单缸原理泵试验台对电磁阀的油量控制,验证控制器的控制功能与驱动能力,研究电磁阀不同工况下的喷油规律,得到转速、脉宽、提前角与油量的MAP图数据,以及开启电流、维持电流、开启电流作用时间等参数对喷油量的影响,从而得到电磁阀驱动电路需要设置固化的基本参数。
2011年S1期 v.31;No.157 267-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肖桦;
为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柴油机的燃烧过程,突破国外企业对该领域分析软件的源代码及功能限制,现介绍柴油机气缸内工作过程相关数据的处理方法。在Matlab环境下开发了柴油机气缸内工作过程数据处理程序,完成了气缸内工作过程的热力学参数计算、气缸压力信号的通道效应分析及滤波,并绘制出相关图形。实现了气缸内工作过程的分析,剔除了气缸压力信号里的干扰信号,获得了比较准确的气缸压力曲线。
2011年S1期 v.31;No.157 271-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欣颖;李育学;欧阳光耀;
出油阀的结构参数、流通特性会影响喷油泵的工作特性。为增加出油阀流通截面,减小球阀开启时流通截面波动,提高出油阀的工作性能,本文采用多学科优化软件isight与hydsim进行联合仿真分析,确定了影响出油阀流通特性的主要结构参数及各参数的优化方向。分别采用直接启发搜索算法结合顺序二次规划算法以及修改可行方向法,对影响出油阀流通特性的喷油泵结构参数进行优化,最多可使出油阀流通截面提高24.65%。
2011年S1期 v.31;No.157 276-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俊军;吴朝晖;王伟;刘锋华;胡朝霞;
选择米勒热力循环和传统热力循环低速柴油机,根据实测气缸压力,对比分析不同热力循环柴油机气缸内燃烧过程,揭示其对柴油机性能参数和有害排放物生成的影响规律,为低排放柴油机开发提供支持。
2011年S1期 v.31;No.157 280-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杨英;康建明;
简要分析了大功率中速机车柴油机活塞环槽磨损原因,针对目前正在生产应用和开发的活塞环槽强化处理技术,在给定模拟系统条件下,采用MPX-2000盘销式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了现用合金铸铁活塞环与5种表面强化处理活塞环槽的耐磨性模拟试验。试验优选出了适配现用活塞环的中速柴油机活塞环槽强化处理技术。
2011年S1期 v.31;No.157 283-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泽忠;张忠伟;姚亮宇;刘宇强;
在柴油机常规装配条件下,采用应变电测的方法,对螺栓连接的扭矩载荷特性进行试验分析,获得了比较稳定的螺纹副摩擦系数值,最大偏差在5%以内,满足工程需求,实现了螺栓连接扭矩载荷特性的"精确"计算;在此基础上,应用螺栓与被连接件刚度求解方法,给出了螺栓转角紧固时控制角度的计算方法,实现了螺栓紧固规范的计算和预测。
2011年S1期 v.31;No.157 286-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忠伟;温世杰;张自明;
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在考虑螺纹的基础上,建立了曲轴平衡重螺栓三维模型,并采用接触分析法对螺栓的应力应变进行了三维有限元计算。同时,通过对曲轴平衡重高强度螺栓力矩法和转角法的拧紧方式进行的对比试验,了解了螺栓不同拧紧方式对螺栓轴向力的影响,测得了螺栓杆部危险截面处应力值的大小,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后表明,其吻合程度良好,证明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
2011年S1期 v.31;No.157 289-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胡中伟;
介绍了6160柴油机SMC气缸盖罩的设计过程和试验结果,得出了SMC气缸盖罩在低成本、降重、降噪的优势结论及设计时应注意考虑密封、防松、耐温等方面因素。
2011年S1期 v.31;No.157 292-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彭海雄;王小慧;陈闯;陈伟;
介绍了一种自制的发动机气门与座圈强化磨损试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该试验系统由配气传动系统,高温系统,控制系统,润滑系统和冷却水系统组成,可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得气门与座圈的磨损下沉量。该试验系统可进行气门与气门座圈材料、硬度的匹配试验,可研究工作参数对气门与座圈磨损寿命的影响,可研究气门与座圈摩擦副的摩擦学性能。利用该试验系统进行某型号发动机气门与气门座圈多方案匹配磨损试验,选出了最佳匹配方案。
2011年S1期 v.31;No.157 296-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魏刚;
介绍使用Fluke 9938MET_TEMPⅡ系统对K分度短型热电偶基本误差的检定方法。通过对系统基本参数的合理设置测得基本误差,探讨Fluke 9938MET_TEMPⅡ系统对短型热电偶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11年S1期 v.31;No.157 299-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华雷;刘博;邓康耀;邢卫东;王振彪;
针对可调二级增压系统的调节能力进行了计算和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利用可调二级增压系统可以在循环喷油量不变的条件下使增压系统总压比在调节能力的转速范围内基本维持不变;可调二级增压系统可以通过改变等效涡轮当量喷嘴面积来控制总压比;每一个速度工况点对应一个涡轮调节阀的最佳开度来实现目标增压比,而且最佳开度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增大。
2011年S1期 v.31;No.157 301-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赵新军;何洪;
分别采用试验与仿真的方法开展了增压器浮环轴承转子系统稳定性的研究。首先采用电涡流传感器进行了浮环轴承转速及运动轨迹的测试研究,完成了定性分析;进而根据评判参数采用有限元法进行了"四角域"下的定量计算,并验证了分析结果。本研究为转子轴承系统的优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
2011年S1期 v.31;No.157 307-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王君萍;李梅;李泽胜;牛其绪;
介绍了在H16V190柴油机性能开发试验过程中,利用燃烧分析仪对柴油机工作过程进行测量分析,通过改变增压器喷嘴环的不同流通面积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柴油机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设计要求。
2011年S1期 v.31;No.157 311-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建新;段金栋;张然治;
描述了用于揭示气缸内过程的光学诊断技术。说明了可在气缸内安装光学通路的可视化发动机特点和激光诊断技术的原理。给出了典型的测试结果,如气体流动、燃油喷射、混合气形成、燃烧及燃烧产物。此外,探讨了光学诊断技术在发动机内部及外部废气再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2011年S1期 v.31;No.157 313-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冬梅;裴伟;
对近年国内外新出现的先进柴油机试验测试技术进行了跟踪,并对其中较有代表性并且应用前景非常看好的几种技术进行了介绍。主要涵盖计算机辅助模拟试验技术,可视化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几个方面。通过对这几种技术自身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分析,对柴油机试验测试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推测。
2011年S1期 v.31;No.157 318-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景红;王连宏;朱向国;段守财;李爱平;吴鑫;
通过多年数控加工经验积累,针对不同零件的不同加工方式选用正确的数控加工设备,并通过合理的工艺方案分析、编制可行的数控加工程序、优选适宜性的切削参数,可充分发挥数控设备的有效率,极大地的提高数控加工质量与效率。该实践方法与措施的分析及总结,对于工艺人员和数控操作人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1年S1期 v.31;No.157 340-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王好;董春;席胜;赵敏建;李春阳;吴雁玲;王立峰;
分析研究某无连杆发动机机体导向孔加工工艺,介绍使用曲面加工工艺分体加工上下半圆孔,然后组成高精度孔的工艺方法。重点分析分体加工方式及检验精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通过分别控制左右曲轴箱体的精度,来保证组合后的精度,解决方形圆弧孔难加工的问题。
2011年S1期 v.31;No.157 34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文新;
本文分析了16V265H柴油机机体加工后变形的问题,并提出残余应力是机体产生变形的重要因素,由此,制定出合理的振动时效工艺规程,确保了16V265H柴油机机体加工质量。
2011年S1期 v.31;No.157 347-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段守财;王连宏;景红;吴鑫;
通过针对德国进口的五轴镗专用夹具的精度分析与改进技术研究,并在工艺试验的基础上,优化了工艺方案和切削参数,突破了变壁厚的复杂内腔箱体加工精度的控制关键技术,解决了箱体主轴瓦孔二次装配错位现象的质量问题,保证了箱体的高精度加工要求。
2011年S1期 v.31;No.157 351-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可刚;
通过应用UG软件CAD/CAM技术,完成了柴油机气缸盖铸造模具三维设计与数控编程。同时,通过开发UG软件后处理功能,实现了柴油机气缸盖铸造模具的数控加工,提高了模具制造效率和精度。经试制和生产应用证明,采用该技术制作的柴油机气缸盖铸造模具完全可满足柴油机气缸盖尺寸精度要求。同时,大大缩短了试制周期,为柴油机气缸盖试制提供了有力保证。
2011年S1期 v.31;No.157 354-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段守财;景红;刘敏;吴鑫;张发平;
通过针对某型号柴油机气缸盖气门导管孔与气门座圈锥面的精密加工技术研究,从工艺方案、装夹系统、精密复合刀具的应用、刀片国产化的选用、加工过程中的冷却方式及其切削参数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改进与优化,并在工艺试验验证的基础上,突破了气缸盖精密加工的关键技术,实现了气缸盖在批量生产加工中高精度加工的要求。
2011年S1期 v.31;No.157 358-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晓霞;
研究了50CrMo4材质的特性,对50CrMo4曲轴进行了热处理工艺研究与试验,检测其硬度和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50CrMo4曲轴经此工艺热处理,在增加曲轴表面硬度的同时,提高了综合力学性能。通过工艺研究和试验,50CrMo4曲轴试制成功,并通过中国船级社认证。
2011年S1期 v.31;No.157 362-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德春;韩常勇;周平;王伟;杨爱杰;
凸轮轴是发动机配气系统中的关键传动部件,其性能要求较高。中大功率内燃机因生产批量原因,毛坯主要采用棒料车削方式。现通过对工艺技术、经济效益两方面对比,验证楔横轧技术在中大功率内燃机凸轮轴制造应用的可行性。
2011年S1期 v.31;No.157 365-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景红;王连宏;刘敏;李爱平;吴鑫;
某型号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凸轮轴凸轮结构为凹弧型,设计结构特殊、精度高,加工难度大。通过针对凹弧凸轮的磨削工艺分析、加工设备的优选、数控程序的优化等应用研究,在工艺试验验证的基础上,突破了凹弧型凸轮加工的关键技术,在批量生产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2011年S1期 v.31;No.157 367-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银凤;
柴油机弹性联轴器花键轴啮蚀严重,用中频感应淬火工艺代替原渗氮工艺,改进淬火设备,设计新的淬火感应器,进行多种淬火工艺试验,优选出最佳工艺并应用。解决了花键轴中频感应淬火的关键技术,使花键轴中频感应淬火工艺代替原渗氮工艺顺利实现,目前已装车运用。
2011年S1期 v.31;No.157 371-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于学全;邵大鹏;倪红军;王永刚;燕超鹏;师淑娟;
孔、轴加工必然带有轴头、孔口的倒角工序,由其所起的功能和作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要求。倒角工序在工艺设计中常常被认为是辅助工序而被工艺设计人员所忽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对倒角工序的研究长期以来处于停滞状态。由于缺乏对刀具和工艺方法的研究而出现加工效率下降或难以完成整个工序加工内容的现象。现通过对倒角型式的分类、作用的归纳与总结,针对不同的倒角型式采用不同的工艺方法和刀具进行研究,并对常见的结构提出建议与解决方法。
2011年S1期 v.31;No.157 374-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潘美芳;夏焕金;陆忠民;程敢峰;
建立了偏心相贯孔倒圆角加工路径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刀具及刀具参数的选择原则及相贯孔倒圆角的宏程序。
2011年S1期 v.31;No.157 379-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明灯;周灵展;彭银江;费良军;侯林冲;朱秀荣;
对活塞钢顶重新进行了设计,在钢顶与铝基体之间加入过渡丝网,利用真空扩散焊使钢顶与过渡丝网连接在一起,并通过液压变形的方式使其成形为活塞燃烧室及顶面所要求的形状,该钢顶铝活塞采用挤压铸造工艺来制备。对钢顶与铝基体的结合强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对结合部位组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制得的活塞其钢顶与铝基体之间可以实现很好的机械结合和冶金结合。
2011年S1期 v.31;No.157 381-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迟绍宁;张水利;吴琴;裴洪磊;贾武;李泽胜;
通过对L型船用柴油机失效活塞材料内部质量的理化检验分析,阐述了船用柴油机失效活塞材料的组织特点和内部缺陷等级,结合失效活塞特定的外观破坏形貌以及热处理工艺特点,指出了造成这次活塞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活塞内部存在组织缺陷和内应力共同造成的。同时,为防止今后出现类似的失效问题,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2011年S1期 v.31;No.157 384-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白龙;罗雁萍;王彦峰;朱维民;罗红丽;
连杆是柴油机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在大功率高速柴油机的设计中,常采用并列式连杆机构、主、副连杆机构、对置式连杆机构。无论哪种结构的连杆,在机械制造过程中,连杆精镗上、下头孔都是机械加工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是否能保证稳定的精镗孔质量,直接影响着柴油机的装配质量、整机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滚压加工作为一种先进的高效精密加工技术,在我公司的某型号大功率柴油机连杆加工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2011年S1期 v.31;No.157 387-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志广;翟海;王金艳;谢华;
分析了150连杆盖的锻造工艺性,介绍了锻模(尤其是预锻模膛和终锻模膛)优化设计的要点,有效改善了锻造工艺性,确保150连杆盖成形和超精密级尺寸精度,提高了锻件质量、锻件合格品率、锻模使用寿命和锻造效率,降低了锻件成本。
2011年S1期 v.31;No.157 390-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小娟;王军;林亮;
265H型柴油机是我公司近年来引进的新型柴油机。265连杆是265H型柴油机的重要零部件。连杆大小端孔的精加工是连杆生产制造最重要的工序。作者设计了一套连杆精镗孔夹具,保证了大小端孔的尺寸精度和技术要求,而且该夹具可以同时完成连杆大端油沟、小端油沟、小端扁尾等的加工,应用性很强。
2011年S1期 v.31;No.157 394-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保国;马净照;王惠中;郭巨寿;朱维民;李晓霞;
由于气缸盖中喷油器衬套材料改为42CrMo,材料又硬又黏,采用原工艺方法加工在摇臂钻床加工底平面,已不能满足产品图样要求,现改为在加工中心锪底平面,通过多次工艺试验,选定了三刃螺旋硬质合金立铣刀具,优化了工艺方案,确定了合理的工艺参数,为产品的研制和批量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2011年S1期 v.31;No.157 398-399+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景红;李爱平;王刚;吴鑫;
调喷器是引进消化吸收的某型号大功率柴油机的关键件,前期研制过程中一直采用进口调喷器装配,订货周期长,制造成本高。通过针对引进产品的消化与吸收,研究了适宜性工装,优化和改进了工艺方案,并针对试验台进行了适宜性改造,在工艺试验的基础上,解决了引进产品国产化制造的关键技术,为某型号柴油机的国产化改进提高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2011年S1期 v.31;No.157 400-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景红;李爱平;郑香玲;吴鑫;
针对大功率柴油机的高强度铝合金喷油泵体凸轮轴孔加工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数控加工的装夹方案与适宜性夹具研制、整体导杆设计与刀片的优化,以及切削参数的改进,在工艺试验验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以上几个因素出发提高喷油泵体凸轮轴孔与柱塞孔加工精度的方法,保证了喷油泵体复杂孔系加工精度的有效控制和提高。
2011年S1期 v.31;No.157 405-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白思春;禇全红;孟长江;王孝;
在高压共轨电控系统设计过程中,印制线路板的设计至关重要。现从印制线路板布局、布线两方面入手,针对其抗振性能、散热性能、电磁兼容性能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线路板样板设计、焊接、调试、装配、试验,证明所采用的设计规则合理、可行。
2011年S1期 v.31;No.157 408-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晓丽;檀丽宏;
为解决D85系列推土机停机一周后无法重新启动问题,对其供油系统零部件结构、材料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故障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浮子油箱密封钢球磨损导致密封效果下降,燃油在主油箱与浮子油箱的压差作用下逐渐充满回油管,并通过打开的喷油器大量进入燃烧室,导致柴油机不能正常着火。采用取消浮子油箱、管路中增加进回油单向阀的系统结构改进方案,提高了密封可靠性,解决了柴油机的启动问题。
2011年S1期 v.31;No.157 412-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国征;刘艳丽;
针对某柴油机装车后出现的呼吸器冒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模拟整车的台架试验研究。经过多方案试验对比分析表明:整车机油箱的通气效果不好、机油箱内废气压力高是造成呼吸器冒油的真正原因。通过对机油箱结构进行改进,柴油机装车后呼吸器冒油现象消失,证明所采取改进措施合理可行。
2011年S1期 v.31;No.157 415-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郭建平;马茂;刘增宝;
针对柴油机有时发生不可测定位置的故障,根据引发柴油机发生故障的磨损、振动、冲击、腐蚀、疲劳等几种原因,以及由于环境和使用等因素造成的柴油机故障,给出排查柴油机一般故障的普遍方法,即通常按照现场分析、设计分析、生产过程检查、质量记录复查等程序进行,并附案例说明。
2011年S1期 v.31;No.157 418-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乐山;
对称作"RVS新技术产品"的新型减摩剂之性能,特点作了简介,并通过对两台DF8B内燃机车用16V280ZJA型柴油机添加这种减摩剂试验的曲轴和轴瓦,在运行60万km之后的检测数据,与装机前的数据进行对比,说明了该种新型减摩剂对摩擦副表面确有明显的减磨和修复效果。
2011年S1期 v.31;No.157 42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琴;张红侠;吕婧妍;
介绍全自动润滑油品质及设备状况监测系统的功能及应用。该系统由元素分析光谱仪、红外分析光谱仪、颗粒分布计数仪、黏度测量仪4部分组成。元素分析光谱仪采用了高分辨率CCD检测器,使其结构更紧凑、分析更精确。
2011年S1期 v.31;No.157 427-428+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陈纯北;
阐述了机车用柴油机调控系统在机车运用中存在的失控问题。即柴油机速度在操纵中发生的"飞升"、非升非降(非正常升速,非正常降速),机车卸载时回手柄停机,供油拉杆卡滞,电控系统断路,司控器电蚀性碳阻断路,调节器内部零部件脱落、传动轴齿轮滑扣或剥离等类故障,引起的柴油机非正常性停机或停机后启机困难。并揭示了故障的所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改进措施。
2011年S1期 v.31;No.157 429-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石丽明;
文章对硬质颗粒、低硫燃油、重油黏度和温度、含水燃油及喷油泵保温不当几个因素对柱塞偶件运行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目的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喷油泵运行环境对喷油泵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2011年S1期 v.31;No.157 435-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方勇;严宏伟;侯晓勤;
穴蚀是柴油机工作中的疑难杂症,主要发生在气缸套与机体的水腔面,主导因素为气缸套的高频振动产生空泡,在压差下空泡爆炸产生破坏力击损气缸套表面,降低气缸套使用寿命。穴蚀问题发生和解决的周期很长,又发生在柴油机内部,很难直观发现穴蚀,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多年来根据用户气缸套实际穴蚀情况一直做着不同的改进并跟踪,从穴蚀原理和外部因素等不同方案着手逐步解决穴蚀这一问题,并取得良好效果。
2011年S1期 v.31;No.157 438-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